问需于民托稳“一老一小”的幸福

最后编辑时间:2023-11-01 15:16:0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家”一直是充满深厚情怀的社会基本构成单元,家庭的发展,直接关乎社会福祉的增进,而老人和孩子正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如何托稳“一老一小”的幸福?看一看厦门市家庭发展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家发中心”)今年的工作清单。

  自2021年以来,市家发中心聚焦“一老一小”,探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推动托育服务多元化发展、提升爱心便民母婴室建设、义诊送健康服务进社区(村)、面向社会举办家庭急救培训这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真招实措,见证了市家发中心努力推动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步伐,用百姓幸福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成绩。

  厦门市家庭发展事务中心主任陈海丰:厦门市家庭发展事务中心坚持把“一老一小”事业作为一项暖民心、解民忧的惠民工程,从群众最期盼的问题入手,用实打实的举措,努力提升托育服务、健康服务供给厚度,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奋力在主题教育中交出为民办实事的高分答卷。

  下一步,市家发中心也将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营造优化生育政策良好环境、深化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开展全方位的家庭健康高质量服务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3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命名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的通知,决定命名33个城市(区)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厦门市作为我省唯一地区名列其中。这个荣誉,如此精准地拨动着人们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而这个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厦门在婴幼儿照护方面所作出的一项项扎实工作。这些工作体现在城市设施中,体现在公共服务中,体现在一个个细节当中。

  十多平方米能做什么,停车场的两个车位?一个坐落商街的小店铺?走进厦门的爱心母婴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放置着柔软安全的婴儿床、婴儿护理台、饮水机有的母婴室还提供尿不湿、婴儿润肤油等常用物品。提起这样温馨的母婴室,带着宝宝逛街的新手妈妈章女士赞不绝口:“真的太方便了!给宝宝喂奶、换纸尿裤再也不用为难了。”章女士说,她也看到过多性别母婴室,这样爸爸带娃出门也可以使用了。

  这些年来,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满足群众和家庭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厦门一直将母婴设施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符合条件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持续新、改建母婴室。截至今年10月,厦门已拥有584个母婴室,其中51个是多性别使用母婴室。为了帮助市民们更方便地找到母婴室,市家发中心更是在省内首家推出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导航系统,乘客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距离最近的母婴室。

  母婴室不但要建,更要有优质的服务,做到环境温馨、标识突出、设备齐全、管理规范。为此,市家发中心连续数年举办“示范母婴室”评选活动并将名单及时公布,以评促建,推动母婴室的服务及社会知晓度,形成多方参与、助推建设、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据悉,今年厦门市新、改建37个母婴室,其中18个为多性别使用母婴室,将进一步满足婴幼儿家庭带娃出门的需求。

  工作日的上午8点20分,家住思明区的李女士按照预约好的时间将2岁半的女儿送到了民族路托育中心。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她直接顺路去上班,一点也不耽误。李女士的女儿原本由老人帮忙照看,但老人临时得回老家一段时间,不能带了。“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年龄达不到;如果请育儿嫂上门,家里住不开,而且将孩子交给不熟悉的人照看,实在不放心。”正在苦恼之际,孩子爸爸在媒体上注意到了市家发中心举办的托育服务亲子体验月暨小小托育体验官活动,便和家人商量着把女儿送到离家不远的民族路托育中心体验一下。谁知这一尝试,简直像打开了“新大门”。“亲眼看到孩子从刚到陌生环境时的不安,到渐渐被老师的专业和其他孩子的欢声笑语打动,主动参与到跷跷板游戏中,再到艺术课沉浸于快乐音符中,自己和家人都对托育服务机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孩子爸爸说,体验到托育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他和妻子再也不用为了工作和照顾孩子而感到两难了,很快就为女儿在这里办理了入园手续。

  类似亲子体验月这样的活动只是厦门市家发中心发展厦门托育服务工作的一个“取景框”。一方面是机构的“招生难”,一方面是家庭突出的托育需求,市家发中心为了更好地加深家长对幼有所托、幼有优育的了解,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活动做出大量尝试邀请网络亲子达人深入多家普惠托育机构探店,通过直播平台、自媒体等媒介进行大力宣传,展示厦门普惠托育机构的特色和亮点,增强市民对普惠托育机构的认知度,网民互动人数超过万人;2022年举办的第一届“托育机构人气宝宝评选”更是首秀开门红,互动超10万次,2023年第二届评选活动最终收获近12万次点赞互动。参与度越来越高的托育服务宣传,极大提升了厦门市民的普惠托育知晓率,增强全社会对托育服务的认同感,让托育服务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托育机构的经营者,这两年切实感受到了市家发中心对我们发展的帮助与支持。”厦门萌托里婴幼照护中心负责人何先生说,该中心是厦门成立较早的托育机构之一,这两年来家发中心举办了各种活动来开展托育服务宣传,并且“真金白银”地为他们减少了成本。

  何先生告诉导报记者,能够减轻运营成本得益于2022年市家发中心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不少托育机构未能执行生活类居民用电价格,用电成本较高。很快,厦门市卫健委就和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托育机构用电保障服务的通知》,实现备案托育机构执行生活类居民用电价格。何先生的托育机构符合申请条件,经过市家发中心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顺利完成了申请流程,机构的用电成本降幅达30%多。

  厦门市家庭发展事务中心姚寒梅副主任介绍,如今市家发中心正通过指导普惠托育项目建设、推动托育支持政策落地、拓宽托育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宣传、普及托育服务理念等一系列举措,深化厦门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设成果。

  未来,市家发中心将以示范城市建设为新起点,统筹落实托育服务各项事务,搭建好家庭、机构、社区、政府多方共建开放平台,让托育服务融入社区,走近百姓,增强全社会对托育服务的认同感,为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高质量托育服务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81岁的集美浦林村村民柯大爷多年前得了风湿病,关节疼痛变形,平日生活起居还得靠老伴照顾。但那天,柯大爷主动要求坐着轮椅出门当天,由市家发中心联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织的健康促进系列活动走进浦林村,他心心念念的来自第一医院的风湿免疫专家来到了家门口,免去了他进岛不便的烦恼。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大家的观念逐渐从以前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将专业的健康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可以让群众更多掌握疾病、保健相关知识,有助于将科学防病的关口前移,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把健康的“金钥匙”送到群众手中,市家发中心每年都举办多场送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到社区、乡村、企业、养老机构等多个场景;针对各个人群,将更精准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告别“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几名医护人员”的传统义诊方式,市家发中心发起了“鹭岛健康潮”活动,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效果的健康义诊、健康科普方式。在由市家发中心举办的每一场健康活动中,都能看到重量级的专家发挥各自特长,不仅在各类健康宣传日推出相关义诊活动,同时创新性地将健康促进活动与党建工作、志愿服务等相结合,在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中,会更加注重突出对妇女儿童、银龄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关心和关爱穿插在活动中的家庭健康知识问答、婴幼儿爬爬比赛等趣味项目,不仅提升了健康科普的质量和覆盖人群范围,也让更多厦门市民理解和接受“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推动市民主动参与,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近年来,加强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提升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成为了社会热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创建健康厦门、平安厦门实现高效急救的重要内容。2023年,市家发中心携手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陆续与厦门公交、厦门人居乐业等单位举办多场面向市民和重要群体的公益专业性急救培训,助力健康厦门、平安厦门建设。据悉,市家发中心明年将围绕家庭急救免费开设家庭健康急救系列专题的培训,同时还将针对企业或社区继续组织救护员培训,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市民、企业、社区共同关注和参与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提升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能力,创造更安全、更安心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

  版权声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导报(台海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免责声明:台海网转载自网络的文章和图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参考。

  如我们使用了您的作品(包括文章和图片),请作者与本网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网,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