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AI产品和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差异

最后编辑时间:2024-04-12 21:58:4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但AI确实不止关于情绪,它有一些与过去迥异的运行规律。马云说的:AI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这是对的。

  然后我们其实需要认识这些差异,打造新的产品然后才可能创造新的用户价值,AI的发展也才能线的相关故事

  选择一个领域,吃透一个领域,然后把互联网技术加进去,变成一个新的产品,验证后大范围复制,每个成功互联网产品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不同的企业用各种方式捍卫自己的不一样,所以做SaaS本质上是N个从0到1,但一直没有从1到100。

  。所以这种产品力必须打对地方,互联网的产品力和市场突破口如果打偏了就像非给牛喂猪肉一样,费力不讨好。

  过去我们的计算模式本质上是现实世界的需求由程序员折射成计算机世界的语言,然后计算机按照程序员的设定进行执行。

  而UI(图形用户界面)本质是一种归类,类目的集合就是产品的边界。即是功能的边界,也是感知的边界。

  举个例子,比如过去经常说的ERP,它充分对企业进行抽象,然后覆盖了某个范围。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边界(企业的适用范围)和重量。

  把这壳套到自己身上的时候,那企业可能承受不了它的重量。外部的变化会挑战它的设定也会持续产生成本,最终就变成了上ERP找死,不上等死。

  这个企业级的Autopilot也会自己更新自己,感知现实,并根据价值设定处理程序员没有预先设置的行为。

  形态差异的表现是自然语言交互,但差异本质在规则所体现的智能和模型所体现的智能适配范围有着巨大差异。

  但如果你做的四川菜,菜也是自己会微调的,那你搞完菜,在四川测试完(从0到1),估计还得每个省都抽样测试下(从1到10),然后才能大规模推开(从10到100)。

  对于Agent产品它必然不行,既然招聘需求、需求匹配都是自适应的,那么适合科技企业了,未必就适合快消品的企业。

  单纯的工具,比如压缩软件或者安全软件,那是一个固定形状的球。我就干这个活,别的别找我。按过去的说法,好的工具可以支撑10亿美金企业。(chatGPT很不单纯...)

  平台因为两边开放,就很像一个挤挤可以变形的球,但能变的形状是确定的。按照之前的说法这是100亿美金企业的支撑。生态号称是把上面一堆东西安在一起,但从智能角度看本质并没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智能原生应用和工具,包括本质是工具的歌种好玩的APP放在一起,这不是一类东西。

  如果问大模型到底带来了什么?那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能帮助写论文、能生成很拉风的图片、能生成视频(Sora)。但这世界其实没几个人是天天做编辑工作的。如果人工智能的影响局限于,那就不可能带来超过互联网的生产力。

  大模型所带来的能力里面最关键的其实是概念理解和自行判断的能力。基于这个能力才能构建真正的智能原生应用,而智能原生应用不单需要从0到1,还需要从1到10。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