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员别慌!N、N1、2N赔偿金详解轻松少亏5万

最后编辑时间:2025-05-13 15:00:3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上周,我收到了粉丝张姐的一条私信,她写道:“在物流公司工作了六年,结果被裁员,但公司只赔了六个月工资。HR说这是N赔偿,合理吗?”——这正是最典型的N赔偿情境。

  N的计算公式是:工作年限×月工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月工资是指你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这包括了奖金和提成,但不能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举个例子:我的表弟2020年进入杭州一家电商公司,月薪为1.2万(包括绩效),到了2023年,公司不再续签合同,工作了3年4个月。按规定,N=3.5×1.2万=4.2万(如果工作不满6个月,按0.5年计算;超过6个月,按1年计算)。

  3. **员工不胜任工作被调岗,仍未能胜任**(此时公司需要举证,曾有银行客服因表现不佳被裁员,最终获得了2N赔偿)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我闺蜜在深圳某教育公司的经历:她在周三突然被叫去面谈,通知裁员,并当场要求签署协议赔偿N。她回家后才意识到,公司并未提前通知她,这种情况可能会触犯N1赔偿的规定。

  - 员工因生病或非工伤原因,医疗期满无法继续上班(例如我曾知道的程序员,在癌症治疗后被裁,公司最终赔了N1)

  - 因外部客观因素发生变化导致裁员(比如疫情导致门店关闭的情况,我的一个朋友在某连锁餐厅工作5年,最终因疫情关闭获得了51=N1赔偿)

  更具代表性的还有2024年上海某外贸公司解散的事件,员工们因公司没有提前30天通知而集体进行仲裁,最终全体员工多拿了1个月的工资,计算时参考了过去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疫情期间的底薪。

  但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例来自王哥,他在某新能源公司做销售,因拒绝陪客户喝酒被上司辱骂,第二天直接被解雇。在仲裁时,公司无法提供充足证据,王哥最终获得了2N的赔偿(4年×2=8个月工资,近15万)。

  - **无故开除**(例如孕期被裁,去年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因无理由辞退三名女员工,赔偿了她们2N的孕期工资)

  - **试用期无故开除**(必须证明员工确实不符合录用条件,否则公司需赔偿2N,有过试用期仅7天的员工因被裁获得了1个月赔偿)

  - **威胁离职**(例如威胁员工“如果不主动辞职,就会影响背景调查”,保存录音能有效进行仲裁)

  有时员工在赔偿问题上容易陷入误区,2N赔偿是指“赔偿金”,并非“补偿金”。例如,工作5年却被非法解雇,员工应获得5×2=10个月工资,而不是5 10=15个月。

  有的公司会将年终奖计入月工资。比如2023年苏州某机械公司裁员时,员工小李最初被告知月工资仅包含底薪,但他拿出了过去3年的年终奖转账记录,最终他获得了更高的赔偿,多了2.3万。

  根据深圳法院的判例,如果实习期结束后直接转正,则实习期算作工龄。例如,我的读者小林在2019年实习了3个月,2020年正式转正,2024年被裁时,工龄算作5年(3个月实习 4年9个月正式),她因此多拿了0.5个月工资。

  去年某大厂的HR试图诱导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承诺赔偿N。员工意识到公司涉嫌违法解雇,通过录音和聊天记录成功争取到了2N赔偿。提醒大家,在签署任何离职协议之前,一定要拍照留存,并注明“公司提出协商”。

  我们也帮助粉丝们整理了100多份仲裁案例,发现80%的公司会以“装傻”来少赔或不赔。所以,当你遇到类似情况时,一定要理性应对。记住,赔偿金是你应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公司的施舍。

  在下一次你被约谈时,不妨直接问HR:“按N、N1还是2N赔偿?理由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一切必须是书面的,不要轻易签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