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狈(bèi)占(zhàn)窄(zhǎi)这又是个什么梗?

最后编辑时间:2024-11-22 13:23:3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近日,兰州大学护理专业研究生孙国涛写下的37本ICU日记引发了关注。翻开这些日记,上面这些充满关心的话语就会映入眼帘。

  目前,孙国涛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重症监护室)进行临床实习。他的研究课题有一部分内容是给患者写ICU日记,记录他监护过的患者在ICU的每一天的情况,包括治疗措施、生活护理等。

  ICU是生死场,是与病魔斗争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血液透析机、输液泵、营养泵等……大大小小的设备构成了ICU的生命支持系统。患者进入这裡,意味着病程已经发展到十分危急的阶段,需要高科技帮他们“续命”。当此际,药物、仪器配以精心的照护是最需要的,写日记有什麼帮助?难道不是牵扯、分散医护的精力吗?实习也是工作啊。

  事实上,这种疑问是因為不了解ICU情况而產生的。正如孙国涛在日记中写的那样:“住在ICU的患者没有家属、没有亲人陪伴,要通过大量药物治疗、气管插管等侵入性干预。為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的手要绑在病床上。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处於意识模糊的状态,连白天黑夜也分不清,因此在转入普通病房后常出现如焦虑、抑郁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因此,ICU日记相当於一个干预措施,通过日志的方式给出院后的患者补上这段治疗期间的记忆,减轻患者的PTSD的情况。换言之,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续命”——帮助患者留下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时光,防止出现人生的空白,应对精神上的问题。

  这很重要。在医护人员眼中,患者不应该只是医疗仪器的工作对象,也不应该只是药物的作用对象,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身体的病痛需要治疗,精神上的、情感上的需求同样不能忽视。毕竟,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於“活着”。

  目前,全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正在贯彻落实《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医学人文关怀如何落地,各医疗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寻找抓手。孙国涛的做法,弥足珍贵,充满了人文关怀,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而且是双向的。截至目前,他已经為37位患者写了37本日记。看到一位位患者和家属读到ICU日记后,收获的那份踏实与感动,让孙国涛觉得十分欣慰,加深了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提升了做好护理工作的信心,并从“熟悉”上升到了“喜欢”。

  这就是医学人文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除了帮助患者外,还能有效帮助到医护人员,帮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压力和倦怠。尤其在ICU,集中了各类急危重患者,是整个医院护理工作中心理压力最大、最容易造成护士心理紧张的疲劳病区。富於创造性的医学人文工作有助於调节护理人员的心理波动,加强心理建设,从而保障了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