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色魔幽灵

最后编辑时间:2025-03-22 20:27:57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刑事案件故事的浓厚兴趣,毕竟,刑事和惊悚本就水乳交融。而书名「色魔」,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哪个男人不想深入探究一下呢?我最初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还误以为它叫做「色魔幽天」,直到拿回家才发现自己读错了标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瑞华,出版于2009年,内容聚焦于上世纪90年代的北美,尤其是美国的一些真实犯罪案例。它展现了那个时代因为科技进步而带来的破案方式的新变化。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有看过不少美国的破案剧吧?与大多数美剧如出一辙,本书中的案件几乎都发生在小镇上,反而城市里的案件少之又少。在我看来,这些小镇简直成了罪犯的天堂:人口分散,警力不足,家家户户各自为政,人际关系疏离,周围的森林使得小镇与城市之间只有几条公路相连。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案件无非是穷凶极恶。

  当然,美国拍摄的犯罪影视剧也让我印证了这一刻板印象。《真探》系列和《沉默的羔羊》中的水牛比尔等,几乎都是在小镇发生的罪案,或者是罪犯隐匿于小镇。不过,DeepSeek却给我上了一课,实际上,美国的大多数刑事案件依旧集中在大城市。根据FBI的《统一犯罪报告》,人口密集、经济差距大的大都市的犯罪率通常更为高企。

  这说明了什么呢?在美国,谁掌握话语权,谁就代表正义,城市的话语权明确高于小镇,因此小镇便成了犯罪片的聚集地,这实在是赤裸裸的歧视。

  有趣的是,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正在追一部热播剧《我是刑警》,这部剧中的大量案件同样发生在90年代。那个时期,破案水平大致相当,手法也类似。很多案件当时未能侦破,证据留存下来,依靠受害者家属或者执着的警察,甚至在犯罪分子屡次作恶引发民愤后,借助新科技手段,案件终于得以解决。

  然而,这本书中有一项值得整个行业学习的理念,即对证据链的严谨完善。从案件侦查开始,所有步骤都必须保留证据,无论是指纹、掌纹、脚印、DNA、影像,甚至动机都要完善,并进行反复论证。这种从各个角度证明罪犯罪行的过程,虽然听起来有些啰嗦,但不这样做的话,很可能会让罪犯推翻供词,这在《我是刑警》中的叶茂生案中得到了印证。

  随着大数据、DNA技术和心理学等科学的发展,《我是刑警》后期破案愈加简单高效,仅需轻敲键盘即可锁定嫌疑人。而相较之下,美国最新的犯罪影视剧愈发强调特种人才的作用,高科技的影像似乎不再显得那么明显,这种变化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此外,还有不少案件至今未能昭雪,为那些逍遥法外的罪犯们深感遗憾。我期待科学技术再一次飞跃,能够将这些罪犯一网打尽,让世界再现太平。

  个人分享一下:这部老书《我是刑警》,虽然可看可不看,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而言,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借鉴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