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公号错引“伪诗经”丢了历史也伤了文化新京报快评
近日,有网友发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方公众号一篇推文中,某学生引用《诗经》表达在校感受的内容通篇系用谐音方式编造的骂人梗。据新京报报道,9月19日,该学院官方回应称公众号把关不严,推文造成不良影响,学院深刻检讨,已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深入开展问题整改。
社交网络上的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一些自媒体小编“吃了没文化的亏”,不加甄别发了些“伪诗经”“伪鲁迅”“伪张爱玲”被揭穿,网友们早已见怪不怪,笑一笑也就过去了。不过,这种荒谬的低级失误出现在一所知名学府历史文化学院的官方账号上,既丢了历史,又伤了文化,值得有关人员好好反思。
谐音梗是近年来在Z世代青年中流行的网络亚文化,有些网络黑话和热梗看不懂、记不住,不是什么大事。问题在于,《诗经》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人绕不开的专业领地。
而中国史一直是华中师范大学引以为傲的头部学科,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熟读《诗经》、研究《诗经》的师生不在少数。用一首“伪诗经”挑战学术界最专业团队的火眼金睛,竟然还能蒙混过关,让网友看了笑话,多少有些讽刺。
当然,也可能是当天审核的师生恰好不熟悉《诗经》,那就要在工作方法和专业态度上找找原因了。讲求“考证”是历史研究者最在意的学术细节,也是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如果史料的真伪、来源、作者及其动机没有鉴别清楚,历史研究的结论就不能让人信服。
且不说稍有常识的人读到相关表达就该有所警觉,面对大段不熟悉的《诗经》文本,上网检索、核实一下,远比考证史料轻松多了。而恰恰因为工作人员对这种基本历史研习原则的疏忽,让更多网民表达了对学院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的担忧,一起小事故也发酵成了网络舆情。
今天,社交媒体让更多高校和学院有了自己独立发声的账号,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媒介品牌,同时也把它们推向了舆论的中心位置,时刻接受网民的凝视与围观。在网民看来,这些账号都代表着高校的形象,一所高校的专业水准、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感……大多可以透过账号窥见一二。
这也对官方账号管理者的把关意识和专业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那些互联网自媒体中片面求快、求流量的思维方式,在注重严谨治学、反哺社会的高校里,不应有滋长的空间。
这两年,高校在网络空间里因为审核不严而形象崩塌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某高校一院系就在官微推送了一篇抗疫手记,因为开篇第一句中误用成语“沆瀣一气”而被大量网民调侃,好心变成了麻烦事。
高校既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担负着公共教育的使命,网民们看高校时常带着有色滤镜,一些小问题被拿出来放大讨论,此次错引“伪诗经”成热搜,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引错诗文也好,用错成语也好,归根到底,还是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若这一次失误能让历史文化学院在今后的管理中多一些追求细节的精神,网民的关注和批评才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管理)
- ·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流产或者宫内感染风险
- ·有关烤箱如何烤面包究竟什么情况?
- ·正以势不可挡的步伐汇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
- ·岳(yuè)苦(kǔ)吨(dūn)箍(ɡū)网友是如
- ·中西里菜与妹妹中西真理香究竟怎样?
- ·五号车论_太平洋号_太平洋汽车
- ·关于黑道教父抵死缠爱具体是什么原因?
- ·盔您壤撅这件事可以这样解读吗?
- ·中国近现代美术通史——书法家徐彦甫
- ·叶梓萱被谁牵走了是传言还是实锤?
- ·庞(pánɡ)羊(yánɡ)赖(lài)是个什么梗?
- ·“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
- ·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 ·他让快乐走进中国队
- ·关于咎由自取(jiù yóu zì qǔ)网友如何
- ·个人交养老保险需要交多少年一年要交多少钱
- ·一个女生和男朋友在出租屋同居了四年。她男
- ·转危为安(zhuǎn wēi wéi ān)背后真相是
- ·塞翁失马什么原因?
- ·刃贪圾殉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 ·阿里连P也不要了
- ·赤手空拳真的假的?
- ·有关磨刀霍霍网友是怎么说的!
- ·青春在创业奋斗中激扬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 ·重达32公斤!形如大象腿!云南的野生菌又让
- ·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能不能研制出特效药物呢
- ·位于汉诺威的iF国际设计论坛设计有限公司 (
- ·基于天然胶原蛋白和美容养颜的定位
- ·【央视快评】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