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bǎi)战(zhàn)不(bù)殆(dài)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09 07:18:2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本报讯进入6月份,当很多学生还纠结于求职问题时,研究生刚毕业的陈滨彬已收到多家心仪公司的offer(录用通知)。

  这得益于陈滨彬参加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这是由杭州富阳区政府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浙工大研究生院富阳分院发起的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三方联动的教科人一体专硕联合培养机制。

  在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双重培养下,这个“1年校内学习+2年企业实践”的项目,让陈滨彬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段经历在面试时很‘加分’,所以一毕业就直接‘丝滑’入职了。”

  包括陈滨彬在内,今年浙工大博士生导师毛剑峰共有5位研究生参与了“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现在他们人均拿到了五六个优质offer,其中不乏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毛剑峰分析,“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三方积极联动,面向企业定向培养科研人才,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作为浙工大机械学院能源动力方向的研究生,陈滨彬在生产一线的科研实践经历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在富阳银湖街道的杭州新恒力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实践的这段日子,他记忆犹新。“企业当时想要开发一款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电机,但电机中的一个系统设计成了‘拦路虎’,一直很难解决。”

  为此,毛剑峰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启动了该系统的研发,设计了多种结构和解决方案,“产品最终顺利面市,企业也非常认可。”

  “我们和企业都是双赢,一方面我的毕业论文和SCI论文的研究数据都来自企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了技术上的优化提升,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陈滨彬说。

  毛剑峰介绍,参与这个项目的研究生在第一年可以根据研究课题的方向在学校学习对口的基础理论、文化课程,第二年会以聘任企业的具体项目为依托,到企业开展两年左右的实践。其间,企业的副总工程师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导师将和学校导师,组建起“双导师”团队,帮助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和校外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学生也并非为企业打工,他们带去了自己的课题,“企业为研究生提供了相关技术的尖端实验室,可以供研究生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学校导师每周也会到企业或者通过视频会议召开组会,跟进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对研究生来说,他们将直面市场一线的课题,这些课题是产业的真需求。”毛剑峰说,在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告别了传统“象牙塔”式的学习,有了更接地气的实战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各方看到联合培养的必要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富阳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策引导上,富阳给出了相应的引导激励机制,“比如区政府结合企业和学校实际,给予一定的培养补贴支持,用于培养经费、安全保障等。”

  “项目从一开始就聚焦富阳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体系,设置材料与化工、机械、能源动力、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招生领域方向,通过用好高能级科研院所力量,为未来培育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打好了基础。”这位负责人补充说。

  截至目前,已有超30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进入富阳30余家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有效地为部分企业解决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招引培育的难题。联培计划已与新恒力电机、杰峰科技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校企导师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20余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此外,联培导师还指导学生申请了超50项相关专利,参与40余项核心技术突破,其中一半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为培育地方特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